2021年6月11日至6月13日,由劍川縣文聯、中央美術學院駐劍川傳統工藝工作站、云南大學四時讀書會、劍川民族博物館聯合主辦,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作學術支持,李昆聲教授、張軻風教授擔任學術顧問,為期三天的“理解中國·史冠南疆·文化劍川”讀書會在中央美術學院駐劍川傳統工藝工作站成功舉辦。此次讀書會以專題講演和特邀評議人點評的形式展開,各專題的主題和內容深度結合劍川歷史文化,從劍川切入,拓展到整個云南、南亞東南亞,為劍川縣人民帶來了一場文化盛宴;以拋磚引玉的方式對人民群眾認識本地區悠久歷史與人文傳統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讀書會開講儀式)
6月11日上午九點,讀書會正式開講。開講儀式由劍川縣文聯主席段素媛女士主持。段素媛女士首先介紹了劍川的歷史文化與文化遺產的概況,對本次讀書會主題“理解中國·史冠南疆·文化劍川”的深刻涵義作了解讀。段女士還肯定了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及云南大學四時讀書會對研究和傳播劍川歷史文化作出的努力。

(段素媛女士致辭)
云南大學四時讀書會代表段自渲同學指出劍川作為多元文化的交匯點,其境內多元的民族文化與豐富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值得深入研究和宣傳推廣。云南大學四時讀書會將持續關注劍川、研究劍川、宣傳劍川。簡短的開講儀式結束后,隨即進入了講座環節。

(段自渲同學致辭)
本次讀書會前后持續三天,共進行了六場講座。第一講由王博士為大家作《劍川石窟中的阿吒力教神系》報告。王博士從石窟考古的視角出發,透物見人,通過對劍川石窟所表現出來神系的“物像”解讀,解釋其產生的文化背景,并指出南詔大理國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的關鍵一環。第二講由歷史與檔案學院碩士研究生王梓耀為大家作《劍川考古簡史》報告,從縱向上展現劍川歷史與文化的演變與發展;從橫向上來分析劍川歷史上與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之間的文化交流關系。從而指出劍川作為南方絲綢之路、東南亞文化交流連接點的重要地位。

(會場局部掠影)

(王梓耀同學作報告)
第三講由歷史文獻學博士研究生謝夢晴作《趙藩先生與云南叢書》報告。從趙藩先生等總纂的《云南叢書》的具體情況出發,結合趙藩先生等人的政治、文化思想,揭示《云南叢書》的文化和歷史價值。特別是對《云南叢書》從文獻與檔案角度作為切入點進行了深入分析與解讀,加深了大家的認識與理解。第四講由段自渲作《劍川石窟與南詔大理國支提信仰》的報告。結合劍川石窟的造像及其他南詔大理國文物,對南詔大理國的支提信仰進行梳理與介紹,從而管窺南詔大理國的宗教與社會,南詔大理與我國其他地區、印度、中亞、東南亞的文化交流和聯系。

(謝夢晴同學作報告)

(段自渲同學作報告)
第五講由段自渲作《劍川石窟與南詔大理國建筑》的報告。以劍川石窟中幾個保存了南詔大理國的木構建筑樣式的窟檐為例,深入分析了南詔大理國時期的木構建筑。并結合中國建筑史,與內地同時期的木構建筑進行比較。第六講為《劍川古城與劍川縣文化遺產發展新思考》沙龍會議。首先由主持人段自渲介紹了劍川縣的自然遺產、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況、現狀與發展面臨的問題,其后繆玉榮、晗詩月、王梓耀、李思聰及其他參會人員從不同方面進行了討論、交流與分享。

(沙龍會議發言席)
本次讀書會還邀請了當地白族著名學者張文、楊郁生、張笑、楊益均等先生,當地文物工作者何伯紀、段素媛、段景鵬等先生作為特邀評議人。各位特邀評議人均對各個講座進行了簡明扼要的點評,針對不同主題提出了一些參考性的意見和建議。參會人員不僅交流了想法,也拓展了彼此的知識。每場講座都與聽眾進行了交流,對聽眾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張文先生點評發言)

(張笑先生點評發言)

(楊益均先生點評發言)

(何伯紀先生點評發言)

(謝夢晴和段自渲在聽取點評意見)
本次讀書會為期三天共六個專題、每天兩次專題,獲得圓滿成功。初步統計前后參與300余人次,主要參與人員為劍川縣老一輩學者專家、文化和文物機構領導與工作人員、云南大學四時讀書會學術團成員、劍川一中部分教師、劍川縣文聯志愿者以及熱愛劍川歷史和文化的人民群眾。本次活動獲得了良好的反響,加深了大家對劍川歷史文化的深度理解,增強了大家對本民族、本地區文化理解、認同與自信。劍川縣各新聞媒體對此次讀書會活動進行了及時報導,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云南大學四時讀書會成員通過此次活動,走進地方、從實地調研中獲取了許多材料與知識,為進一步的學習研究提供了便利。

(會場局部掠影)

(會場局部掠影)
此次讀書會在國家方志館南方絲綢之路分館落戶劍川前夕舉辦,恰逢時宜。是劍川縣文聯、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等單位對文化和歷史的責任與擔當,以讀書會專題系列講座的方式助力打造書香劍川、文化劍川,助力劍川建設大理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助力形成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文化傳承發展模式。這也是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學生不滿足于書齋,加強與地方聯系、勇于到基層中去,踐行“會澤百家,至公天下”精神的一次嘗試。

(讀書會主要成員合影)
我們希望更多人關注劍川、研究劍川、宣傳劍川,為劍川更好的發展提供文化和智力的支持。也希望云大學子和校園讀書會進出課堂、走出校園,將自己的學習和學術研究成果灑在祖國大地上。 理解中國,四時讀書會永遠在路上!
本次讀書會組織情況
主辦
劍川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中央美術學院駐劍川傳統工藝工作站
云南大學四時讀書會
劍川民族博物館
學術支持
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
學術顧問
李昆聲、張軻風
策劃
段素媛、段自渲
特邀評議人
張 文、楊郁生、楊益均、張 笑、何伯紀、段素媛、段景鵬
特別鳴謝
劍川縣廣播電視臺
劍川縣石鐘寺石窟文物管理所
國家方志館南方絲綢之路分館籌備處
四時讀書會供稿
張軻風老師審閱